德國記者巴斯提昂.歐伯邁爾及弗雷德瑞克.歐伯麥爾於十月二十三日出席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講座,分享研究巴拿馬文件的經歷感受。
德國記者:與巴拿馬文件的緣由
巴斯提昂及弗雷德瑞克以影片開場。影片簡介巴拿馬文件的內容、牽涉人物以及對國際的影響。兩位講者隨後進入正題,講述由收到、分析、到發表巴拿馬文件的經過。
巴斯提昂憶述自己與洩密者初次接觸的情境:二零一四年,他收到一條名為「約翰·多伊」的匿名人士發出的信訊:「我的生命受到威脅。」約翰隨後把11.5百萬份文件洩露給巴斯提昂。巴斯提昂形容:「當我收到這些文件,我知道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情。」他與弗雷德瑞克展開合作,分析文件。
研究過程的掙扎、困難及援助
巴斯提昂與弗雷德瑞克的第一個掙扎是在媒體合作與獨家新聞中取捨。他們翼望造出轟動全球的獨家新聞,一舉成名。但文件數量過大,只憑二人之力,難以整理全部內容。他們決定尋找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協助,由來自80個國家的107個媒體機構一起整理文件。
弗雷德瑞克為分享文件的舉動進行解釋。第一,文件過於龐大,而兩人的力量過於單薄。他笑說道:「這是(巴拿馬文件)我們想看到的,卻不是我們想花盡一生面對的。」第二,文件牽涉不同國家領導的非法交易資料,內容以不同國家的文字書寫。兩位德國記者難以讀懂文件,更不理解部分國家,如冰島、俄羅斯,的政治局勢,令分析工作難上加難。因此他們把文件分享給不同國家的媒體,讓媒體跟進比較了解及熟悉的個案,令分析工作更全面、深入及詳細。
雷德瑞克將巴拿馬文件比喻為一個大蛋糕:「我們分享蛋糕可以令它愈變愈大,因為隨著記者的研究愈深,所發掘的新聞愈多。即使我們只是取得其中一片,它亦是一片巨大的蛋糕。」
研究期間,巴斯提昂、弗雷德瑞克跟不同記者媒體召開兩次見面。第一次會面是於美國華盛頓,當中不乏知名記者。他們展示的文件帶給在場記者驚喜。弗雷德瑞克說:「當這些記者看到這些文件,他們非常喜歡,並提出許多想法。」
第二會面在慕尼黑舉行,在場媒體一起訂立發佈的時間及內容。2016年4月3日,第一篇巴拿馬文件新聞公諸於世。
觀眾反應熱烈
講座開始前半小時,過半座位已被佔領。講座前十分鐘,座位已被佔滿,學生仍延綿不絕地湧入教室。由於教室空間過少,容納不到過多座椅,部分學生需站立,甚至坐在地上。除了學生,不少教職員和新聞系講師亦到場聽講座。兩位記者的名氣可見一斑。
問答環節上,學生表現勇躍,不斷提出問題。有的問題旨在諮詢,如應怎樣從自保及揭露真相中取捨。有的問題旨在質疑,如詢問為何在公佈新聞前銷毀數據。
個人感想
這個活動讓我更了解調查新聞報導的運作。從巴拿馬文件調查過程可見,調查報導並非如日常報導一般流於表述資料。而是從資料中尋找細節,進行歸納,還原事件的脈絡。例如記者需歸納政治人物與企業服務提供商的通訊電郵、證書、合約等,才可梳理他們的非法活動的詳情。
我了解到調查新聞的力量及作用。巴拿馬文件公開後,許多政治人物紛紛受到抨擊,有的甚至下台。調查新聞可發揮監督政權的作用,讓民眾擁有知情權,讓許多不公的事得以平反,公義得以彰顯。我亦明白一位記者所需的意志品德。調查報導往往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調查記者需冒上不同程度的風險報導新聞。例如兩位歐盟記者參與巴拿馬文件調查後被殺。調查記者需擁有報導真相的決心,不懼強權打壓的勇氣。
這個講座讓我了解資料新聞學的重要性。以巴拿馬文件為例,巴拿馬文件的容量為2.6TB。龐大的資料量令純人力研究難以實行,記者們需依賴電腦系統分析數據。這項大數據科技為記者提供極大援助,讓記者了解資料的模式及重點,有助他們以簡單的方式如圖表發佈給讀者。在這新聞數據化的時代,我們需反思自己的定位及可改善的地方,以追上新聞媒體的變化,令自己日後成為更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Комментарии